1.輥系
工作輥下5上4(或上5下6),其中下(或上)工作輥含前后導輥,前后導輥輥徑加大并可以實現垂直方向上的單獨調整,導輥既可以作為矯直輥,又作為矯直鋼板咬入的調整裝置。在工作輥長度方向上通常有3—4根短支承輥實現對工作輥的支撐,上支承輥與工作輥通常采用交錯布置,在X、Y方向都極大的提高了工作輥的剛度。下支承輥與下工作輥正對布置,有利于氧化鐵皮的順利排出。
上工作輥、上支承輥、下工作輥、下支承輥分別固定在上下輥架上,支承輥與輥架采用螺栓連接,工作輥通過碟形彈簧拉靠在支承輥輥面上,矯直輥軸承不承受矯直力,而完全由支承輥軸承來承擔。
工作輥采用輥頸(材質為碳鋼)、輥身(材質為鎳、鉻、鉬合金鋼)分體制作,經熱裝后加工而成,既了輥身材料高硬度、高耐磨性、高淬透性材質的要求,又能在使用的前提下使得輥頸的加工更為容易,成本更為低廉。工作輥芯部為中空結構,可進行通水冷卻。
與軋機類似,矯直機的輥系可由快速換輥裝置經機座側面整體拖出,實現整體更換,整體更換的換輥時間可縮短至3小時以內,容易實現與軋機檢修時間的匹配,整體提高作業率。
支承輥材質采用中碳鎳、鉻、鉬合金鋼,熱處理后表面硬度略低于工作輥面,在工作輥輥身長度方向上通常采用三根(或四根)支承輥進行支撐,從而了工作輥在矯直狀態下的輥身剛度。
2.壓下系統
與軋機系統類似,壓下系統的常規結構為電機、齒輪減速機構,蝸輪、蝸桿的第二級減速機構,絲桿絲母的第三級減速(增力)機構,傳動側與被動側由中間浮動軸聯接,浮動軸端裝有電磁離合器,可以實現壓下系統的單側調整。
壓下絲桿下面裝備液壓安全裝置(液壓墊)以便在設備過載、卡鋼和停電時快速松開矯直輥。另外液壓墊還有微調的作用,能夠實現帶壓壓下,與在線檢測系統配合使用,可達到矯直效果。的設計趨勢是直接采用液壓壓下,取消了機械壓下裝置,降低了設備的制造難度,但對液壓系統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3.彎輥裝置
彎輥裝置是該設備的重要功能之一,通過上輥的彎輥可以實現中浪缺陷的矯平。具體為減速電機拖動蝸桿、蝸輪副拉動拉桿,拉桿拖動曲柄帶動偏心軸轉動,依靠偏心量實現調整彎輥量。
4.快速換輥裝置
快速換輥裝置是通過將上下輥架制作成為小車形式,支承輥和工作輥集成在輥架上,在使用位置予以固定,當換輥時,松開固定聯接,由快換電機拖動將輥架由機座側面拖出,實現整體快換。
結論:隨著用戶對鋼板質量要求的提高,輥式矯直機將向高剛度、大矯直力、針對鋼板缺陷的專門功能結構的方向上發展,并盡可能降低線上維護時間,通過自動控制和液壓系統的提高來簡化制作結構和操作使用。(圖/文www.biemen.cn) |